5月9日上午10时,俄罗斯莫斯科红场如期举行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。
超过9000名俄军官兵、130件军事装备列队亮相,中国三军仪仗队作为规模最大的外国军队参与其中。
这场阅兵不仅成为俄罗斯展示军事实力的舞台,更因29国领导人的出席与西方多国集体抵制的鲜明对比,折射出当前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。
中国三军仪仗队在此次阅兵中格外引人注目。
这支由中方精心选拔的队伍与阿塞拜疆、越南、白俄罗斯等13国仪仗队共同走过红场,彩排期间就获得俄罗斯民众的热烈掌声。
中国军人整齐的步伐和挺拔的身姿,成为社交媒体上热议的焦点。
中国代表团的参与,延续了近年来中俄两国在重要纪念活动中的互动传统,也体现了双方在军事交流领域的深度合作。
阅兵式受邀国家名单反映出国际政治的温度差。
29个接受邀请的国家中,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、巴西总统卢拉、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、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等领导人亲自到场。
印度和南非派出高级别代表团,朝鲜则由驻俄大使作为代表出席。
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日本等主要西方国家集体缺席。
这种泾渭分明的场景与2010年形成鲜明对比——14年前的同日纪念活动,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、波兰代总统科莫罗夫斯基等西方政要曾共同在红场观礼。
俄罗斯对于这次活动的定位十分明确。
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明确表示“仅邀请友好国家”,通过展示来自亚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和部分欧洲国家的支持,打破西方试图构建的外交孤立。
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和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的到来尤其值得关注。
菲佐在欧盟内部压力下坚持出席,甚至克服爱沙尼亚突然关闭领空的阻碍;武契奇在波罗的海三国拒绝对其专机开放领空后,辗转多国最终抵达莫斯科。
这些突破性举动暴露出西方对俄封锁体系存在裂缝,也显示出部分欧洲国家在乌克兰问题上与主流立场的微妙差异。
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出多层次特征。
印度总理莫迪以“印巴边境局势紧张”为由婉拒邀请,国防部长原定出席计划临时取消,反映出部分国家在平衡东西方关系时的谨慎态度。
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主席敏昂莱、越南国家主席苏林等东南亚领导人的出席,则凸显地区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自主选择。
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因国内突发事务、老挝领导人因健康问题缺席的情况,也从侧面说明各国在参与此类活动时需要权衡多重现实因素。
从更宏观的视角观察,这次阅兵映射出国际秩序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。
美国仅派低级别代表参加,特朗普早前传出的访俄计划未能实现,表明美俄关系短期内难见缓和。
欧洲内部对俄立场的分歧公开化,匈牙利、斯洛伐克等国与西欧国家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的温差持续存在。
占全球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普遍未加入西方对俄制裁阵营,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经贸、军事合作在过去两年间显著增强。
各国对胜利日阅兵的参与程度,某种程度上成为测试国际站队的风向标。
中国在此次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具有特殊意义。
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最大发展中国家,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。
中国军队参与多国联合阅兵,既是中俄两国传统友好的体现,也是中国践行全球安全倡议、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实际行动。
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的背景下,中国坚持客观公正立场,积极劝和促谈,为政治解决危机作出建设性努力。
这次跨国军事交流,展现了中国军队开放、自信的国际形象,也为推动构建均衡、有效、可持续的安全架构提供了实践样本。
莫斯科红场的坦克轰鸣声渐渐消散,但这场阅兵带来的国际政治涟漪仍在扩散。
当130件俄军装备从列宁墓前驶过时,各国观礼嘉宾的表情背后,折射出的是一个正在加速演变的多极化世界。
俄罗斯试图通过这场“胜利者的聚会”证明其打破西方围堵的能力,而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参与,则为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增添了新的注脚。
历史将继续见证,不同文明、不同制度国家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寻找和平共处之道。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